进入雨季以来,普洱全市平均降雨量为809.7毫米,较历年同期平均偏多121.6毫米(偏多17.7%),短时强降水站数较往年偏多2.5倍,为近五年同期最多。其间,普洱市接续发生强降水天气过程,局地强降水突出,危险性较大,防汛形势复杂严峻。
面对汛情,普洱市各级各部门严格落实防汛“1262”预警叫应机制,强化响应联动措施,着重加强直达基层责任人的“叫醒、叫应”,包保责任人下沉指挥和提前主动避险转移等措施,最大程度减少洪涝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。截至8月13日,全市共经历了12轮强降水过程,普洱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(以下简称“市防办”)及时组织会商研判,密切关注气象、水文动态预警信息,及时、精准预警,全市累计转移避险486户1460人,争分夺秒为群众筑牢“安全堤”。
健全责任体系 强化精准叫应
为有力推动防汛减灾工作更加精准化、精细化,普洱市建立了气象、防办、应急管理三个系统“一贯到底”的叫应责任体系。气象部门叫应市防办值班领导和值班人员,市防办同步叫应下级防指并抽查调度村组防汛包保责任人,应急管理系统通过值班平台叫应下级应急管理部门,确保预警信息直达基层,传达到位,避免重复叫应、多级叫应。
入汛以来,市防办对强降雨乡镇的村组责任人进行电话调度叫应共3977人次,在自然资源部门叫应的基础上,对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ⅱ级(风险高)至ⅰ级(风险很高)的隐患点责任人抽查调度共523人次。最近一轮强降水过程电话接通率达100%,有效压实监测预警、指挥调度、巡查值守、抢险救援、转移安置等各个环节责任。
充分发挥应急广播在临灾预警叫应中的作用,截至目前共有7个县(区)、25个乡(镇)、84个村(社区)、816个村民小组通过应急广播播报预警信息,叫应人数2.9万余人。同时,进一步推动压实各行业系统主管责任,统筹全市多个部门对行业系统内相关单位和在建工地、施工营地、景区景点等重点部位叫应调度1317次,针对强降水落区县(区),派出3轮共21个工作组下沉到县(区)督导防汛工作。
推动机制完善 强化措施落实
进入主汛期以来,普洱市紧跟国家防总、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总步调,持续强化气象预警“叫应”与应急响应联动工作,不断建立完善各项工作机制,切实提升防汛救灾实效。
完善“六个一”工作机制,即采取每天“一会商、一提示、一调度、一反馈、一抽查、一专报”的工作措施,每日组织有关部门,根据气象信息研判各县(区)防御重点,进一步细化到具体的村组和风险点位,提出具体的工作建议,并收集措施落实情况,编入每日工作专报。
针对城市内涝灾害防范,落实“定点、定人、定责任、定措施”的工作要求,制定印发《普洱市城市内涝防御工作机制(试行)》。7月31日至8月1日,思茅区主城区突发强降水过程,多处路段发生积水,出勤人员按照指令和工作方案到达现场进行处置,迅速恢复城区正常秩序。
分析县、乡两级灾害风险,制定印发《普洱市“1262”精细化预报叫应标准和调度标准(试行)》,建立本地化“1262”机制指标,实现高风险区域和低风险区域预警差异化,叫应调度精准度进一步提升。制定印发《乡镇村组防汛应急处置工作要点》,分级细化“1262”预警响应处置流程,明确乡(镇)、村、小组三级在汛前防范、汛中响应、汛后处置的具体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,指导基层防汛责任人高效有序开展防范应对工作;建立短临强降水预警反馈机制,强降水预警发出后持续跟踪乡镇防汛措施落实情况,动态掌握当地雨情灾情,实现预警反馈信息闭环管理。
坚持提前为要 强化转移能力
7月29日至31日,全市大部地区有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,降雨期间伴有短时强降水、雷电、瞬时大风等强对流天气。面对严峻防汛形势,市防办及时组织会商研判,密切关注气象、水文动态预警信息,及时、精准预警。各县(区)对辖区内发生降水的乡(镇)进行了叫应并开展了相应防范工作。7月30日晚9时,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凤山镇抱母村党总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杨学坤提前研判可能出现危险,在洪水发生之前,组织四个村民小组转移64户167人,这是今年单次转移人数最多的转移过程,保障了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。
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滞后性,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和难点。普洱市在避险过程突出“提前”,市防办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雨情、水情、险情等情况,加强滚动预报和短临预报,根据“1262”预警和江河箐沟上下游防汛联动机制,及时“叫应”提醒,打通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的信息化监测预警网络,在山洪或地质灾害发生前,甚至在强降水过程前,提前研判作出决策。乡(镇)指挥机构、基层村组干部、网格员、灾害信息监测员各司其职,转移及时快速,人员安置到位。目前,由基层一线干部作出转移决策的共有76次351户1006人,占转移总次数的86.4%。通过不断压实责任、强化措施落实、加密叫应抽查,充分发挥了基层干部、灾害信息监测员、网格员等队伍作用,基层政府防灾避灾责任落实更加到位,基层干部决策能力得到增强,群众风险意识显著提升。